发稿时间:2021-08-20 09:16 编辑:
众所周知,开国十大元帅,个个都是国之重器,不可轻动。随便一个人出现在前线,那都是足以在全国引起轰动的大新闻,他们也极少有集体出动的情况。上一次多位元帅齐聚还是在1955年的军衔授予仪式上。
1955年的那场军衔授予仪式,诞生了新中国的十大元帅,这十人都是中国各个革命时期的领导者和参与者,统帅过许多场重要战役,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和新中国的建立都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无论是级别还是能力,都是新中国当之无愧的大功臣。
在授衔仪式那天,除了林彪、刘伯承和叶剑英外,其余七位齐聚授衔仪式的现场,接受了毛主席的授衔。当时,林彪正在青岛养病,由于身体原因不能长途跋涉赶到授衔现场。刘伯承正在南京忙于军事学院的工作,抽不开身。而叶剑英当时人在大连,正在指导辽东半岛对抗登陆战役的演习,这是解放以后规模最大的军事演习,叶剑英作为这场军事演习的主帅,自然是不能离开。于是,最终这三人都没能去到授衔现场,成为一大遗憾。
但是,开国十大元帅的诞生以及七位元帅齐聚授衔仪式现场,在当时已经成为了铺天盖地的大新闻,当时大街小巷的报纸上,都是这十位元帅穿着军礼服的画像。
我们都知道,元帅集体现身实属不易,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些元帅都各自忙碌在自己的岗位上,集体出动的情况更是极为罕见。但是就在1962年的夏天,却有七位元帅集体现身于厦门的一个广播站里。
那天早上,时任福州军区副司令的皮定均亲自安排部署,在厦门胡里山安置了重兵进行把守,每隔十米就站着一位士兵。这些士兵都是从福州军区当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个个都是精锐,为的就是能够完全保证元帅们的人身安全。
上午9点的时候罗瑞卿到了,但是在这个时候,却突然发生了一个意外。
当时罗瑞卿在皮定均的陪同下准备进入到胡里山广播站,但却在走到门口的时候被一名负责把守的哨兵给拦住了,或许是出于警惕,又或许是想表现自己的尽职尽责,这名哨兵问道:“首长,你们是从哪里来的?”
一听这话,罗瑞卿和皮定均都愣住了。因为首长的事情属于军事机密,作为哨兵不应该多问,而且这次部署已经训练了半年之久,本来就不该出任何纰漏,可是现在却出现了这样的差错,一时间,皮定均怒不可遏,一把把这名哨兵拉到一旁,狠狠地踹了一脚,并大声呵斥道:“叫你们连长出来站岗!”
事后,罗瑞卿越想越后怕。他是新中国首任公安部长,长期担任保证中南海和毛主席安全的工作,警惕性极高,出了这个意外之后,他便立即下令将岗哨全部换成自己带来的人,此外,接待室里的桌椅、茶具、水壶也全部换掉,就连热水都换成了自己带过来的。
这次“大换血”在胡里山广播站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当时在广播站负责迎接的戴鸿雁后来回忆道:“我这个时候才察觉到,肯定会有大人物要来,而且至少是元帅级别的。”果不其然,戴鸿雁的感觉是准的,他的猜测也得到了印证。
第一个走进众人视线的是陈毅元帅,紧接着是贺龙元帅。一连出现两位元帅,让负责迎接的戴鸿雁震惊不已。但是还没等他回过神来,刘伯承元帅,罗荣桓元帅,徐向前元帅,聂荣臻元帅和叶剑英元帅又相继出现。
开国十大元帅当中,除了朱德元帅、彭德怀元帅和林彪元帅没来外,其余七位齐聚胡里山炮台,这种事情可以说是前所未有,这让戴鸿雁不由自主地吸了一口凉气,七位元帅齐聚于此,是有什么大事要发生吗?戴鸿雁也不敢妄自揣测。
除此之外,据时任第31军联络处处长的王泉激后来回忆道,当时朱老总人已经在厦门了,也想一起去,他说:“我一定要去,我这辈子不一定能解放台湾,但一定要到最前线去看看。”但是朱老总的车都已经到了厦门大学门口,却被王泉激给拦了下来,他劝说道:“去了七位元帅,已经有很大的风险了,万一走漏了风声,后果不堪设想啊!”最终,朱德只好听了他的劝说,没有去胡里山炮台。
那么,胡里山这个小小的广播站到底有什么重大意义呢?竟能够让七位开国元帅集体现身于此。这说起来,就得追溯到1953年了。
1953年的时候,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厦门成立了一支特殊部队,起名为“536部队”,而这支特殊部队的的成立,与蒋介石有着直接关系。
1949年初,三大战役接近尾声,面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势碾压,国民党军节节败退。这个时候的蒋介石似乎已经嗅到失败的气息,早早便开始为自己寻求出路。当时蒋介石有四川、海南、台湾这三条路线可以选择,在国民党内部高层会议上,众人因为路线选择问题而争论不休,最终,张其昀提议撤往台湾。
张其昀虽然不懂政治和军事,但在人文地理方面却是专家,他向蒋介石陈述了选择台湾的四条理由,他认为,无论是从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历史因素还是政治原因,台湾都是最合适的选择。于是,蒋介石听取了他的建议,选定台湾作为后路。
做出决定以后,蒋介石便开始转运财产,为撤往台湾做准备。期间,他指挥中央银行总裁俞鸿钧,将国库当中价值近4亿美元的黄金白银和外汇券秘密转移至台湾;中央银行和中国银行两大银行又将存在美国的外汇化零为整,存入到台湾的私人账户。1949年12月,蒋介石携家人坐飞机离开大陆,飞往台北。
蒋介石败退台湾之后,国民党残余势力便在这座岛屿上盘根错节,并且频繁侵扰中国大陆的东南沿海一带。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以“协防”的名义驶入台湾海峡,与蒋介石签订了“台美共同防御条约”。这使得解放军渡海攻台的难度进一步增大,国民党政府和新中国政府隔台湾海峡对峙的态势基本确立,自此,台湾便在美帝国主义的保护下,与中国大陆隔海相望,不相往来。
1953年,我军将在朝鲜战场上缴获的“九头鸟”广播器材悄悄运至厦门角屿岛,并且在这里组建了一支特殊的部队,就是上文所提到的“536部队”。这支部队并不是用来的打仗的,而是一个对敌有线广播站,每天用高音喇叭向对面的台湾群众喊话,向对面播送投诚的相关政策,展开对国民党余部的“心战”攻势,因此这支部队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对台心战部队”。
角屿岛上的生活十分艰苦,无论是建造工事,还是粮食淡水,都需要从大陆运过来。驻守在这里的战士们就住在用芦苇搭建起来的简易草棚里,一旦遇上刮风下雨,所有的物资和设备都会面临着被打湿报废的风险。
但是,即便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岛上的战士们还是每天坚持播送。播送的所有内容当中,要数规劝国民党军投诚的“六大保证”播报地最为频繁。
第一,保证生命安全;第二,不打不骂不侮辱;第三,不没收个人财产;第四,伤病者给予治疗;第五,愿回家者发给路费,愿就业者帮助就业;第六,起义投诚立功者给予奖励。
这“六大保证”每天至少要播放16遍,从早到晚,持续不断,一年365天,几乎天天如此,以至于后来一些国民党选择投诚的时候,都能将这“六大保证”背得滚瓜烂熟。面对我方猛烈的“心战”攻势,对岸终于也坐不住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对面也从日本弄来了设备,就安装在角屿岛对面的金门马山,叫做马山广播站,开始与我方进行对峙。
1958年金门炮战打响之后,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开始对盘踞在金门岛的国民党势力进行惩罚性的大规模炮击封锁行动。在这场战争当中,除了两岸互相炮轰之外,角屿岛与马山的“广播战”也愈演愈烈,最激烈的时候,一天能播23小时,每播一个小时,就会让喇叭歇歇嗓子,几分钟后继续开战。
这场“广播战”虽然不像普通战役那样会有流血牺牲,但终究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期间也难免会有生命危险。解放军与国民党军在互相进行炮火攻击的时候,也总是会将广播站作为攻击目标,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只要能够将对面的广播给打哑,就算是立了大功一件。
后来,戴鸿雁在回忆起这一场景时说道:“对岸的国民党经常在广播里面对大陆军民许以丰厚的物质待遇,企图诱惑大陆军民,动摇大陆的军心和民心。双方有时候都比较克制,就像是两个人只吵架,不动手。但是还有的时候,只要角屿岛的广播站一发出声音,对面的炮弹十有八九会随之而来。所以每次开播的时候,广播站的工作人员就必须时刻准备好背起40多公斤重的设备,随时准备和对岸的炮弹打游击。”
因此,解放战争结束后,在与台湾岛国民党势力的对峙当中,角屿岛的广播站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62年夏天,七位元帅集体现身,齐聚胡里山炮台,就是来视察广播的情况。当时,先是一位女播音员用普通话将“六大保证”播报了一遍,随后,戴鸿雁又用闽南话播报了一遍,整个表演过程不到三分钟。
除了视察对台广播外,七位元帅集体出动齐聚胡里山是否还有其他目的,我们无从得知,也不能妄加揣测,但是我们能够知道的是,七位元帅集体现身厦门前线,视察这个毫不起眼的广播站,足以表示对台湾问题的重视以及希望海峡两岸能够和平统一的坚定信念。
后来,随着两岸关系的逐渐缓和,这些诞生在特定时代下的广播站也逐渐消失。1991年4月23日,厦门对台有线广播进行了最后一次播音,第二天起,这所营业了整整三十八年的广播站也正式停业,“对台心战”就此成为历史。
如今,海峡两岸虽然还未能实现和平统一,但是这些遗留在海峡两岸的历史印记,正在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向两岸人民传达着来自大陆最为真切的诚意,终有一天,海峡两岸会实现和平统一,中国的统一事业会顺利完成,这一切,不过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