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思政课”让青春绽放绚丽之花

发稿时间:2023-10-16 09:12 编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青年提出期望: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什么是火热实践,什么是绽放力量,什么是绚丽之花?我们把这些问题放在行走中,让思政小课堂不仅能从社会大课堂中汲取力量,更能赋予力量。

  行走到哪里?首先行走在当下,以“身边故事”讲活“火热实践”。

  去年在人民大会堂刚拿到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时候,我周围的代表都特别忙碌,大家都在忙着找跟自己行业相关的内容。我旁边是来自高铁的基层党代表郑小燕,她突然很激动地抓着我说:“你看!交通强国!我们的!”我当时就笑了,拿着报告说:“你信不信?这一本都跟我们思政有关!报告里讲的成就与奋斗方向,就是思政课的内容呀!”

  当我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看到的不仅仅是一段段文字,更是一幅幅奋斗的画卷。

  比如学习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我就会想到,当时在河南省新乡市冀屯镇,赵化录书记斩钉截铁地说:“我不能让村民都用上电梯了,还得用电梯搬煤球,一定要通天然气!”这不就是乡村的现代化建设吗!还有河南省鹤壁市95后村支书张桂芳,她说:“我怎么奋斗?两个字——‘看到’——看到就有希望!”然后她打造了彩虹村,把这些火热的场景讲给学生听,怎么会感受不到这种火热氛围?

  但是感受氛围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火热氛围是激发活力的,怎么激发活力?那一定要发掘它背后的冷静思考。

  就像冬奥会让人振奋,但是我对于很多运动员的故事是有困惑的,比如徐梦桃。我很好奇她为什么会选择再战北京冬奥会?当年平昌一战她受了很严重的伤,伤势我们今天不多说,但媒体报道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一度,她走路就像两根骨头在摩擦。这得多疼啊,而再战意味着有可能再伤;再伤,后果不堪设想。为什么这样选择?就为了一块奥运会金牌吗?可是她在参加北京冬奥会之前,就已经拿下了27块世界杯金牌,当然世界杯不如奥运会那么耀眼,可这足以证明她的实力。

  那为什么这样选择?我用这个问题,去问她的教练牛雪松,他没有直接回答我,反问了我两个问题:“你们讲思政课在国外有多少人可以听到?中国的新闻报道,在国外又有多少人可以看到?”他接着说:“其实很多人不了解真正的中国,可是奥运会全世界都会看,那么运动员在这个时候就不仅仅是运动员了,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体现出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高度。那么,我们就要让中国的国旗在奥运会赛场上升起,让中国的国歌在奥运会赛场上响起,我们要让全世界看到真正的中国。”

  为什么会有火热实践?那是因为有人在不断接续奋斗。有些人不会被个人荣誉所禁锢,他的梦想远比个人荣誉更具荣光!这就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所产生的力量!

  有思考才能让氛围有意义,可思考又来自于哪里?那一定是从困惑出发,在真实的历程中寻找答案。

  我们让当下行走进历程,以“时代责任”讲透“绽放力量”。我们面对青年,意味着也面对青年的很多困惑,比如“我知道时代赋予我的责任,那我的价值要如何实现?”这是把责任和价值给割裂开了。

  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了一个人——张桂梅校长,我见过她本人,比电视上更加瘦弱娇小,可是她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力量?

  我再次研究她的心路历程,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她说:“当你走进学生家里的时候,她家把一家人的希望都寄托给你,你还在乎什么贫穷、劳累?不在乎这些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强大的力量?那是因为两个字“责任”。也正是因为这两个字让她站在了新时代教书育人的最前列,让我们所有人看到了教师真正的样子,她激发着无数老师的力量。

  时代赋予我们的是责任,但更赋予我们实现价值的方法和动力。只有把人生放在“时代”这个大舞台之上,才能看到绚丽之花。

  我们让历程行走进未来,以贯穿其中的“中国深情”灌溉“绚丽之花”。未来,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一个绚丽的未来,但是我们作为教师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

  就像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讲,我们要准备好面临“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严峻考验,面对困难,生命如何绚丽?

  这让我想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八个字: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也就是说,遇到山不好过,不是我自己翻过去就行了,而是开条路让大家都能过;遇到河不好过,不是我自己蹚过去就行了,而是架个桥也让大家都能过。这个时候,困难不就变成汇聚人心的契机了吗?怎么转变的?这就是中国深情的力量: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我们讲道理不能只讲明白“大的道理”,更要讲明白道理之“大”,大在哪里,大在情理相融,这就是我所感受的中国深情。绚丽之花是什么样子的?那一定是深深地扎根在中国的大地上,那一定是我们同心共圆的中国梦。

  新学期新起点,希望我们一起在行走中读身边故事,懂时代责任,传中国深情,立鸿鹄之志,为事为学为人,绝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周荣方(党的二十大代表、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来源:中国青年报


新闻中心
新媒体平台
扫二维码
关注微信动态